一个靠罢工上位的女总理,刚上任就对中国放狠话,立陶宛人这回怕是要饿肚子了。
三天前,维尔纽斯街头飘着小雪,面包店门口排着长队,一位老太太攥着皱巴巴的欧元,问店员:“今天还是三块六一个?”店员摇头:“四块二了。”她叹了口气,把面包又放了回去。这一幕,就是立陶宛现在的缩影。
新总理因加·鲁基尼涅,工会出身,最擅长喊着口号带人上街,如今却成了国家掌舵人。她刚上任,第一件事不是解决面包涨价,而是对中国喊话:必须恢复外交关系,否则后果自负。听起来像开玩笑,但这事就发生在2024年11月。
立陶宛和中国本来没什么仇。1991年建交后,两边各取所需,立陶宛卖青贮饲料、小麦、海产品,中国买得大方,订单年年涨。中国企业还帮忙修路修港,立陶宛小日子一度过得挺滋润。
直到2021年,立陶宛政府突然脑子进水,批准台湾省在首都设“台湾代表处”,名字直接用了“台湾”二字,完全踩了红线。中国当即降级关系,召回大使,贸易也随之降温。立陶宛出口中国的商品,从2021年的2.5亿欧元,到2023年几乎归零,港口堆满没人要的奶酪和木材,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
鲁基尼涅上台前,立陶宛其实已经吃了两年苦。她非但没想着怎么收场,反而加码,公开说“要让中国先低头”,像极了当年她在工会里喊口号的样子。她可能忘了,外交不是罢工,不是靠嗓门大就能赢。
她的底气从哪来?一来是台湾当局给的订单,从650万欧元涨到1400万,听着不少,但比起失去的2.5亿,简直杯水车薪。二来是北约的撑腰,立陶宛2004年加入后,就成了美国在欧盟的“小喇叭”,谁喊反华,谁就安全。鲁基尼涅不过是接了这根喇叭,继续喊话。
可现实是,立陶宛的粮仓快空了。2022年GDP增长从6.4%跌到2.5%,2023年只剩0.3%,2024年勉强爬上2%。面包价格两年涨了近七成,老百姓的钱包瘪了,骂声也多了。鲁基尼涅的回应是:继续提升军费,配合北约东扩,仿佛打仗比吃饭更重要。
她的施政纲领里,第一外访定的是波兰和乌克兰,对华关系只提了一句“希望正常化”,但前提是中国先让步。这话听起来像谈恋爱分手后的“你先道歉”,但立陶宛是当初先动手删好友的那个。
中国企业撤资后,立陶宛港口冷清得像鬼城。克莱佩达港曾是波罗的海最忙的码头之一,现在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奶酪和亚麻籽。工厂老板们天天往政府跑,想问补贴什么时候到账,得到的答复却是“先等等,总理在开会”。
鲁基尼涅的工会风格,在外交场上彻底失灵。她以为喊几句就能逼中国让步,结果只换来更冷的回应。立陶宛人开始明白,这位新总理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是来制造新问题的。
现在的问题是,鲁基尼涅还能撑多久?面包继续涨价,港口继续空转,北约的空头支票换不来一顿饱饭。立陶宛人看着空空的货架,心里大概在想:当年要是少喊几句口号,现在会不会少饿几顿?
一个靠罢工上台的总理,用罢工的方式治理国家,结果把整个国家带进了死胡同。鲁基尼涅的下一步会怎么走?是继续硬刚,还是低头认错?立陶宛人,还等得起吗?
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