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房里,汗水浸透着每一个晨昏;聚光灯下,观众目光检验着每一次亮相。来自杭州黄龙越(杭)剧团的青年越剧演员周伊雯与陈洋,正在追光路上并肩前行,共同书写着越剧人对舞台虔诚的付出与不辍的求索。
周伊雯:苔痕沁玉,步履生辉
江南烟雨,滋养灵秀;越音婉转,浸润芳华。生于宁波余姚的周伊雯,是杭州黄龙越(杭)剧团的毕派小生,师承名家孙建红。从艺十余年,她已在《玉簪记》《梁祝》《王老虎抢亲》《玉堂春》《血手印》等剧目中塑造了众多精彩角色。
周伊雯与越剧的缘分,始于幼时村口的戏台。当同龄人流连于摊贩零食,她却沉醉于水袖翩跹,经常以毯子作袍、毛巾为袖,独自咿呀。初三时,她用决绝的坚持打败了父母的疑虑,争取到报考省艺校的机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踏入越剧之门。然而艺术生涯并非坦途,先天条件普通的她,腰腿僵硬、协调不足,练功房里淤青满布,泪水与汗水交织。身体的痛楚与学习的压力几度令她崩溃,但想起滚烫的初心与父母的妥协,她咬牙告诉自己:“既然仰望星空,那先脚踏实地!”
展开剩余79%汗水浇灌的梦想之花终得盛放。2014年,周伊雯结识了毕派名家孙建红;2016年,她考入杭州黄龙越(杭)剧团;2019年,她正式拜孙建红老师为师,自此潜心传承毕派艺术,并成功出演了《王老虎抢亲》《玉堂春》和《血手印》等几部戚毕大戏。
面对本次“西湖之春”大赛的挑战,她选择了高难度的《血手印·屈招》与首演的《玉蜻蜓·认子》。《屈招》的甩发成为难关——为克服扁头头套易脱落的困扰,她每日勒紧头套,用酒精胶层层加固头带网巾,忍受紧绷不适,只为能专心投入甩发练习。同时,她还要排练西塘展演的《三笑》,日程紧张,唯有见缝插针地苦练。捧回优秀奖,她感激师友相助,更秉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信念:全力以赴,以最佳状态呈现,不留遗憾即为成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周伊雯,这位年轻的越剧小生,正以她不变的执着与脚踏实地的耕耘,在越剧的百花园中,执着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华。
陈洋:廿载积淀,台畔修行
2005年,陈洋走进杭州黄龙越(杭)剧团的大门。与大多数院团不同,黄龙越(杭)剧团扎根于黄龙洞景区,实行驻场演出模式——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几乎日日开锣。这永不落幕的舞台,是演员功底的试金石,更是意志的淬炼场。日复一日的演出,在演员与观众间织就了微妙的情感纽带。台下常坐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如同老友,默默见证着台上人的蜕变。更有资深戏迷,台上刚启口,台下已应和,风雨无阻,守候着每日的戏码开场。这样的期待与支持让陈洋深知,戏曲演员的价值,不仅在于舞台上的光彩夺目,更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精进。时光飞逝,她已在老生行当里深耕近二十载,最深的体悟便是:戏曲艺术,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
2025年“西湖之春”杭州市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陈洋凭借《五女拜寿·哭别》一折的稳定发挥顺利闯入决赛。然而,决赛剧目《烂柯山·雪樵》却因准备仓促,失误频频,最终仅获优秀奖。镁光灯熄灭,陈洋坦言:“戏曲艺术从来不会骗人,你付出多少,台上便呈现多少。这次失利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懈怠与不足。”她并未沉溺于失落,而是从中汲取力量,“艺术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学会谦卑,懂得沉淀。未来的路,要更扎实地走下去。”
作为越剧老生演员,陈洋深谙这个行当的分量。它或许不如小生、花旦那般夺目耀眼,却承载着戏曲艺术的千钧厚重。在近二十年的舞台生涯里,她亦深切感受到传统戏曲在当代语境下的挑战。时代奔涌,观众审美变迁,如何在守护传统精髓的同时,为越剧注入契合时代脉搏的全新生命力,是包括她在内这一代演员必须直面的课题。
陈洋,这位仍在修行路上的越剧老生,带着黄龙洞畔廿载风雨磨砺出的坚韧,继续着她的舞台求索与艺术守望。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