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琪
AI 时代,如果只会在“规定动作”里做题刷分,却始终找不到内驱力,最终或将在知识的洪流中迷失方向、在功利的赛道上疲于奔命。而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的人生轨迹,则为AI时代成长命题写下生动答案。他从江西小城的 “不服输” 少年起步,在科研 “无人区” 开辟新境,又在教育领域点燃众多青年的内心火种。他一直在践行:真正的成长,是先点燃内心那把火,再接入社会的火炬。让我们一起循着他的人生脉络,看这位力学泰斗如何以个人之力,回应 AI 时代的成长之问。
郑泉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力学家、微纳米科技专家与创新教育开拓者。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等。200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2019年起担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2021年起担任深圳零一学院创始校长。
展开剩余89%郑泉水在1980至90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体系。进入新千年后,他开创了“自超滑”理论与应用技术,自超滑指两个固体表面在无润滑剂接触滑移时,磨损、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皆为零的极致状态。此外,他还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创了“创生教育”——以创新为内生动力,牵引人成长的教育模式。在这些领域,他于2004和2017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21年荣获第三届杰出教学奖等。
AI时代 仅仅依靠知识学习,必将被机器取代,人的出路在哪里?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培养了众多传奇式的创新人才,首席教授郑泉水以“钱班”16年的教育理念,破解AI带来的时代难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
9月17日19点,人文清华讲坛,开学第一课,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AI时代,痛快成长》。
少年志:从江西浒湾走出的 “自驱者”
模糊视界里找到清晰热爱
郑泉水的少年时代,藏在江西金溪县浒湾镇的烟火里 ——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理发师,母亲操持家务,一家人的日子普通却踏实。彼时的他,早在小学三年级就因沉迷《西游记》读坏了眼睛,四五百度的近视让黑板上的字迹变得模糊,却意外为他打开了 “自学” 的大门。
看不清板书,他便把课本啃得滚瓜烂熟,上课 “开小差” 画画、琢磨难题,考试却总能名列前茅。老师知道他的 “特殊情况”,默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父母虽没读过书,却从不干涉他的选择 —— 这种 “不管不问” 的自由,反而让他养成了专注自学的特点。后来他回忆:“看不见黑板,反而让我摆脱了课堂的束缚,能沉下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木桥、篮球里的力学启蒙
除了读书,少年郑泉水的世界里还有两样 “心头好”:造桥与打篮球。家门口有条河,他便捡来小木片,一次次拼接、拆解,琢磨着搭建编木拱桥 —— 没有人教,全凭手感与专注,常常一干就是几小时,不知不觉间,力学的种子已在他心里萌芽。
他还是县篮球队的主力,爆发力强、抢篮板精准,哪怕看不清篮球的轨迹,也能凭直觉冲锋;十三四岁时,他帮父亲挑水赚钱,四五十斤的水桶单手就能提走,这股力气源自小时候跟着浙江师父练的功夫 —— 扎马步、睡床沿,练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耐力与健康体魄。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初二那年,他在抚河里救下了一位溺水的文化馆干部,后来又在井边拉上一位落水者,成了全县闻名的 “小英雄”,跟着学雷锋宣讲团走遍各个乡镇。
这些看似零散的经历,都悄然塑造了他的性格——不被环境定义,在有限的条件里,把每一件 “想做的事” 做到极致。
科研路:勇闯 “无人区” 的力学先锋
“学术荒漠” 里开出理论之花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16岁的郑泉水考上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土木系,成为全县唯一考上大学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正在拉板车给供销社运货。命运改变的同时,也开启了他与力学的缘分。大学期间,他提前学完所有课程,在材料力学课考试时 ,仅用20 分钟就交卷还拿到了满分,此后甚至让老师参照他的试卷判分 —— 成了校园里的 “传奇”。
但真正让他着迷的,是爱因斯坦传记里 “简单与统一” 的科学之美。他不满足于土木工程的 “查表式” 学习,转而钻研力学的底层逻辑,立志像爱因斯坦统一场论那样,把复杂的力学体系变得简洁。他一头扎进当时很少有人涉足的张量分析,这是一片公认的 “学术荒漠”,推导复杂、应用晦涩,连权威教材都被称作 “天书”。
本科毕业后,郑泉水留校任教,因其出众的学术表现,1987年,26岁的他成为江西最年轻的副教授。
1987年,郑泉水在国家图书馆看到法国Boehler教授的《应用固体力学》一书,被书中提出的“空间各向同性原理”猜想吸引。郑泉水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开启了他的科研人生走向世界的大门。1989年,凭借过硬的研究成果,他直接申请并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是黄克智院士,他也成为第一位没有清华就读经历而经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得清华博士学位的人。此后,他前往英法德访学三年半,科研上取得了全球公认的决定性进展。
1993年,他入职清华,时年32岁,成为清华当时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1994年,经过7年的努力,他发表了长逾十万字的论文《张量函数表示理论——本构方程的统-不变量方法》;以此为标志,郑泉水创立了本构方程张量函数表示理论,站上了世界应用力学领域的高峰,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学术荣誉。
颠覆常识:他让摩擦“消失”了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这是科研的快乐之一——走在没有路的地方,突然看到风景,是件幸福的事。
扎根清华后,郑泉水又一次挑战 “不可能”—— 2002年,他把目光投向了纳米尺度的摩擦研究,他踏入的几乎是一片“无人区”。常识里,摩擦是万物运动的 “必然伴随”,但他偏要追问:“真的没有办法消除摩擦吗?”全球约三分之一的能源都在摩擦中被消耗,八成以上的机器报废,归根到底都是因为零件磨损。如果能消除摩擦,将大大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机器寿命。
实验室里,他带着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实验数据异常、模型推倒重来、观测结果反复推翻……最艰难的时候,连团队成员都快失去信心,他却始终坚持:“再试一次,这里面一定有我们没发现的规律。” 终于,他们捕捉到关键现象:当界面形成周期性结构时,摩擦会急剧下降,直至 “全接触零摩擦、零磨损”。
他将之命名为 “自超滑”,就像宇宙真空里没有摩擦,他在实验室里,让宏观世界的摩擦 “消失” 了。自超滑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摩擦学的范式转移”,奠定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级高度。郑泉水因此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为该领域屈指可数的代表性学者。郑泉水表示自超滑是一项“根技术”,“它创造一个新的模式,带来的技术不是改善几倍,而是改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以AI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自超滑技术很可能成为非常关键的一项,改变人类生活。
实现实验室的“从0到1”后,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实现“从1到N”,走向产业应用。2016年,他决定亲自下场推动这一技术产业化,甚至卖了房子投资新成立的公司。目前该技术在脑机接口、微发电机等领域已呈现广泛的应用前景。
育人情:点燃学生内心的 “点灯人”
“永不破灭的泡泡”
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2009 年,怀揣着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热情,郑泉水牵头创办了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简称 “钱班”)。他摒弃传统 “给答案” 的教学模式,立志成为陪伴学生探索求知之路的伙伴。在钱班,学生杨锦的经历生动诠释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魅力。
杨锦作为钱班首届学生,在大一时,受郑泉水鼓励参与实验室课题研究。一次偶然,他在流体实验中敏锐捕捉到一个奇特现象:水面上带有微小颗粒的泡泡,竟能数月不破。起初,杨锦只当是偶然情况,并未格外在意。但郑泉水凭借敏锐洞察力,瞬间意识到这一现象背后或许潜藏着重大科学问题。他马上鼓励杨锦深入探究,引导其开启这段充满未知的科研之旅。
此后半年,杨锦全身心投入对这个特殊气泡的研究中。实验过程艰难重重,他反复调试各项参数,不断修改实验方案,却一次次遭遇失败。看着身边同学在常规课程学习与竞赛中轻松取得成绩,杨锦内心的挫败感愈发强烈,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
然而,钱班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始终在支撑着他。在这个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核心的班级里,老师和同学们不断给予杨锦鼓励与帮助。在大家的支持下,杨锦坚持了下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发现微米颗粒在气泡界面形成特殊结构,如同 “护盾” 一般,有效延长了气泡的寿命。
这一成果意义非凡,不仅被写入清华校史,更让杨锦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科研的巨大转变。他真切感受到科研带来的成就感与乐趣,找到了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
在钱班,类似杨锦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学生薛楠,其推导起初被批像 “练习题”,但在钱班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下,在老师与同学的鼓励下,他一次次自我否定、重新推导,最终提炼出普遍规律,相关论文登上美国化学会推荐榜。胡脊梁刚入学时成绩并不突出,在钱班创新教育模式影响下,在郑泉水鼓励下,自主钻研感兴趣的生物物理领域,在不计算学分的情况下,自学 20 多本研究生教材,最终在国际顶级期刊《PNAS》《Science》发表论文。这些学生的成长蜕变,充分彰显出钱班以自主研究激发学生学术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出郑泉水等教育者善于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坚持探索未知的教育智慧。
截至目前,钱班已培养出一批在学术、产业均有突出建树的青年人才:有人在 MIT、斯坦福继续深造并在顶刊频频发表成果,有人投身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核心研发,甚至以本科生身份带领博士生做科研。钱班也被视为清华创新人才培养的样本。
零一学院:“小班试验田”到“大田示范”
钱班的成功,让郑泉水看到了创新教育的更多可能。2021 年,他在深圳创办零一学院,提出 “创生教育” 理念 —— 不局限于拔尖学生,而是让更多年轻人拥有 “自我点火” 的机会。
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学生跟着跨学科课题找方向:有人研究细胞膜力学,有人开发智能传感设备,有人探索碳中和技术;导师不替学生做决定,而是 “并肩同行”—— 学生遇到瓶颈,郑泉水会陪着他们分析数据、梳理思路,却从不指定说 “你应该怎么做”。
他把零一学院学生的核心能力总结为 “五维驱动力”:内生动力、开放性、坚毅力、智慧、领导力。在他看来,这是 AI 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 机器可以比人更快地完成“规定动作”,但真正不可替代的,是人类敢于选择未知难题、敢于试错、敢于在热爱中创造。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兴趣所在,完成了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创造” 的蜕变。
创办仅数年,零一学院已被誉为‘未来大学的试验田’,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加入。部分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取得国际奖项,有的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初步展现了教育模式创新的社会价值。
时代问:AI 时代,“痛快成长”
从江西小城的自学少年,到不断开辟科研新境的院士;从钱班的 “点灯人”,到零一学院的 “创生者”,郑泉水的人生经历,始终围绕着三个关键词:破界、陪伴、创生。
AI 时代,知识获取越来越便捷,“背答案、刷题目”的学习方式,早已被机器超越。但郑泉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人类真正的成长,不是困在规定动作里,而是敢于基于热爱去探索、去创造——是在无人区里敢闯敢试的勇气,是在失败中依然坚持的韧劲,是把个人热爱接入社会价值的格局。
他说:“我希望活到 120 岁,看到自超滑技术走进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看到创生教育成为未来的主流。”
AI 时代,怎样痛快成长?对无数年轻人来说,郑泉水的故事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在突破“规定动作”的阵痛后,找到自己的热爱,并由此生发出创造力。
先点燃内心的火,再沿着热爱的方向,痛快奔跑!
从2016年4月19日起,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希望获得讲座课程学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请凭票并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欢迎其他师生光临旁听,入场时间为每次演讲当日18:30。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天津市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