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 “伊朗导弹来袭时,亚洲工人被禁止进入以色列防空洞避难” 的说法在网络流传,引发广泛关注。然而,经深入调查核实,该说法存在被断章取义以及误解的情况。
在相关传播视频中,有一段显示一名中国男子称在伊朗导弹来袭时,以色列防空洞只允许以色列人进入,其他国家的人不行。但仔细核查后发现,该男子实际上是在国内拍摄的此视频,其背景音为中文电子语音播报,并非身处以色列当地,所以该视频并不能作为以色列禁止他国人员进入防空洞的有效证据。另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里,一名以色列青年站在防空洞入口处,阻拦几名准备进防空洞避难的亚洲工人,且配文称防空洞 “只准以色列人使用,其他人不允许进入这里”。但英媒 “天空新闻” 的专栏作家亚历克斯・赫恩指出,阿拉伯媒体误译了视频中以色列青年的原话,他真实表达的意思是在邀请这些亚洲工人进入防空洞避难,并非拒绝阻拦,这一关键信息的误译导致大众产生了严重误解。
不过,尽管 “亚洲工人被禁止进入以色列防空洞避难” 这一特定说法不实,但以色列社会确实存在针对非犹太裔的歧视现象。半岛电视台和英媒 “中东之眼” 披露了诸多巴勒斯坦裔试图进入防空洞避难却遭到拒绝的案例。在以色列北部城市阿卡,29 岁的离异母亲拉希德,身为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人,在空袭警报拉响后,拉着 5 岁女儿冲向避难所,却被邻居一句 “你也配?” 拒之门外,仅仅因为她讲阿拉伯语。33 岁的达布杜布也是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人,在海法经营手机维修生意,空袭警报拉响时,他匆忙关店奔向避难所,却发现门被反锁,敲门呼喊均无人回应,只能在停车场担惊受怕,待空袭结束,才看到避难所里走出的犹太邻居。虽然个别犹太人对巴勒斯坦裔被歧视的遭遇表示同情,但绝大多数犹太人仍坚决反对这些巴勒斯坦裔进入防空洞。此前以色列《国土报》也曾承认,巴勒斯坦人聚居区 70% 以上的家庭缺少避难所,只因当地市政局获得的资金远少于犹太人社区。
此外,来自贫困地区的犹太人在寻求防空洞庇护时同样遭遇不公。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犹太人被告知,只有那些住在高档社区的犹太中产家庭,即所谓的 “新居民” 才有资格进入特定防空洞,他们被无情地排除在外。
在以色列的外籍劳工,其权益缺失问题在此次冲突中也暴露无遗。伊朗导弹袭击期间,夜间空袭警报频繁响起,外籍劳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入防空洞,被迫长时间暴露在危险之中。他们长期处于恐惧状态,睡眠严重不足,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同时,以色列领空关闭,使得这些劳工难以离境。不少中国务工人员受困当地,陷入两难境地。例如,一些在以色列从事建筑工作的中国工人,虽收到使馆多次撤离通知,但因担心回国后难以重返以色列务工,且前期花费高额中介费,为赚钱养家选择暂时留下。他们每日在不安中等待开工,每次警报响起便匆忙躲进防空洞。而以色列政府禁止本国公民离境(包括关闭民航),却派出专机接回海外军事人员的做法,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双重标准的广泛争议,进一步凸显了外籍劳工在以色列复杂局势下艰难的处境和权益保障的缺失。
以色列在防空洞使用及对待不同群体等方面存在诸多复杂且饱受争议的现象,“亚洲工人被禁止进入以色列防空洞避难” 虽为不实传言,但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歧视与权益保障问题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
引用来源:
《伊朗导弹来袭时,亚洲工人被禁止进入以色列防空洞避难?真相来了》,邵永灵,2025 年 6 月 24 日
《“我虽是巴勒斯坦裔,但也是以色列人,请让我避难”“你也配?”》,孤烟暮蝉,2025 年 6 月 20 日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新闻发言人特别提醒:在以中国公民切勿 “打黑工”,以免个人权益受损》,环球网,2025 年 1 月 12 日
《【独家报道】中国留学生分批撤离以色列,部分中企员工选择留守》,环球时报,2025 年 6 月 19 日
《伊以冲突下的以色列华人:有人从陆路口岸转道约旦回国,有人一晚上跑三四次防空洞》,红星新闻,2025 年 6 月 18 日
《在以色列华人讲述亲身经历:加沙方向道路禁止通行,多城市全面停工》,大河报,2023 年 10 月 8 日
《司马南:耸人听闻!以色列歧视中国人,去年活活打死一个…》,司马南,2023 年 11 月 6 日
《伊朗称未来将继续加强对以导弹打击力度,多名在以中国人发声:正观望,暂不考虑回国》,潇湘新闻,2025 年 6 月 20 日
《以色列突遭强袭:当地华人 “感觉一天打的炮弹比以往一整年都多”》,南方周末,2023 年 10 月 9 日
《约 30 枚火箭弹再袭以色列 当地华人:很多工地都已停工,街道上人很少》,潮新闻,2024 年 10 月 6 日
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