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丁盛被任命为广州军区的新任司令员,成为建国后首位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开国少将。对于这个历史性的任命,可能会有一些读者产生疑问:既然丁盛是第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少将,那是不是意味着当时各大军区的正职指挥官,主要都是由开国上将或中将担任?那么广州军区就没有类似的资深将领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广州军区,受解放战争历史背景的影响,一直是老四野的传统地盘,而丁盛本身也是四野的将领。在广州军区内,拥有众多出身四野的资深干部。事实上,丁盛接任司令员时,军区内资历最老的副司令员便是詹才芳。熟悉中国军史的朋友一定对詹才芳将军不会陌生,因为他的革命资历极其深厚。
在红军时期,詹才芳便是四方面军的高级干部,1933年就晋升为红军军级领导,历任红9军和红31军的政委。纵观早期的军事地位,詹才芳比同期的四方面军出身的许世友、陈再道、陈锡联等上将更为突出。即使在解放战争后期,詹才芳依然担任重要职务,曾任东野9纵司令员和四野46军军长,一路从东北战场打到南方,立下赫赫战功。
展开剩余76%从军历来看,丁盛与詹才芳相比,显然是属于四野的“小字辈”。早在詹才芳担任四野军长时,丁盛还只是一名师长。1968年,丁盛被调往广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向曾是开国中将的詹才芳请教,表现出极高的敬意。詹才芳不仅资历老、战功赫赫,还是广州军区担任副司令长达十年的老资格人物,排名在丁盛之前,因此在司令部及各机关单位,詹才芳一直受到极高的尊重,连司令员黄永胜也对他十分敬仰。
然而,似乎仍然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既然詹才芳的资历如此深厚,为何在1969年黄永胜调任全军总参谋长后,广州军区的司令员职位并未由詹才芳接替,而是由资历相对较浅的丁盛接班呢?这一点,若仅从表面来看确实有些不合常理,但结合当时广州军区的实际情况,答案就变得更加明了。
广州军区是关系国防安全的关键大军区,守卫着华南地区,司令员必须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卓越军事素养的猛将。黄永胜,作为开国上将中的军事高手,在军队中的能力有目共睹。然而,尽管詹才芳有着惊人的军事履历,在战术谋划和指挥作战方面,可能比不上黄永胜的高超水平。相比之下,丁盛的军事指挥才能则更具优势,他大胆果敢的指挥风格早已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得到了体现。当时,丁盛亲率54军130师参战,成功策划并实施了著名的瓦弄大捷,使整个军队对他刮目相看,军委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丁盛在1968年被调往广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并得到了黄永胜等四野老将的推荐,这显然是一次重点培养。不到一年,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调往北京后,广州军区的主要工作便由丁盛与詹才芳共同承担。虽然詹才芳名义上是第一副司令员,但他主要负责的是行政后勤方面的事务,而广州军区的军事战备工作则由丁盛负责。很明显,丁盛在实际权力层面已逐渐超越了詹才芳。果不其然,1970年7月,丁盛正式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司令员,而詹才芳依然保留副职。
此外,虽然詹才芳与丁盛同为四野将领,但两人的成长轨迹有所不同。丁盛是标准的红一方面军出身,早期的革命经历较为直线;而詹才芳则是在1937年抗大风波之后,才逐步进入四方面军体系,并且直至1947年才被派往东北战场,加入四野。因此,尽管詹才芳的军事履历深厚,但在选拔广州军区司令员时,他并没有完全占据优势,相反,丁盛的背景和能力更为受到上级的青睐。
詹才芳对此心态非常开阔,始终全力支持丁盛的工作。在丁盛升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后,詹才芳仍然是他的副手,并且经常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973年,丁盛被调往南京军区,而詹才芳继续留在广州军区,直至两年后才卸任。值得一提的是,詹才芳活得非常长寿,直到85岁才去世。
通过丁盛和詹才芳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军队的选拔不仅仅是依据资历和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未来潜力。两位将领虽有不同的出身和经历,但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网上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